1)80王在晋_大明圣皇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80章80王在晋提到王在晋,就不能不提另一个人,孙承宗。

  在熊廷弼死后,这两人基本主导了整个辽东战略建设,而这两个人的战略布局,却是截然相反。

  孙承宗提倡以‘辽人守辽土’,步步为营,修撰堡垒,以堡垒为跳板,一步一步的千前进,困死后金,这是一种防守反击的战略,可谓积极防守。

  而王在晋,则是延续熊廷弼一脉的战略思想,乃是全线弃守,放弃关外所有土地,将辽民全部迁往关内,实行坚壁清野战术,死守山海关,这是一种保守的战略,可谓消极防守。

  单从表面上看,似乎孙承宗的战略更高一皱,不仅能就地屯田,解决粮饷问题,还能发动一定的反击,又不用放弃土地,还能逐步收复失地,可谓一举多得。

  然而,任何一个战略都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判断的,光看纸面上的文字没有任何意义。

  诚然,孙承宗的战略看起来十分美丽,但有几个问题不解决,那就徒劳无功。

  首先,必须要有一只能够在野战中和后金相抗衡的部队,其次,要有钱。

  前者,在大小凌河之战后,辽东精锐损失殆尽,纵然后来练了很多兵,还有传闻中的一只关宁铁骑,但从各个战绩来看,这些部队根本毫无作用,守城尚可,野战无能。

  其次,就是大明的财政了,魏忠贤尚在,还能从底下的官僚、地方的关卡、商铺等地方收取近两百万两的杂项,但崇贞上位后,杂项从近两百万两,直接就掉到五六十万两,直接少了一百多万。

  巨大的缺口,导致了辽响的再次加派,进而引发出剿饷,最终大明财政崩溃,无力回天。

  说句不客气的话,孙承宗的战略,直接将大明拖入深渊。

  以后世的眼光观之,王在晋的战略绝算不上好,但无疑十分适合当时明朝的环境——省钱。

  要知道,每年中央拨给辽东的军饷有五百多万两,包括大量的物资和粮食,而这些不光光是养活辽东军队的,还有辽东的百姓。

  当时了当赤地千里,大旱冰灾接踵而至,根本无法种田,后来孙承宗搞屯田,结果一年下来,收入才十八万两,根本无济于事。

  每年辽饷五百六十万,退守山海关后,不说全部节省下来,起码三百多万两是没问题,若是皇帝手中多了这三百万两,那整个大明的结局绝对会不一样。

  然而,一个战略的上台,关系到很多东西,和皇帝的关系以及党派之争,在这些方面,孙承宗明显更胜一筹,最终是孙承宗的战略通过。

  回忆起这些后,崔呈秀和钱龙锡无不微微色变,如今王在晋为兵部尚书,今天又被皇帝给召见进来,和他们三位宰辅共同议事,这里面的意味不言自明。

  “看来三位都猜到朕要说的事了,没错,今天的议题主要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indd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