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825章 一盘很大的棋_1615_最后的三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。

  其实羊祜很清楚,如果不是刘胤在上党牵制了刘渊的主力兵团,自己在河内基本上是取胜无望的,此番河内大捷,这一大半的功劳是要记到刘胤的头上的。但毕竟晋蜀两国是敌对的关系,羊祜自然不可能为刘胤表功,不过他还是在自己的心里,暗暗地为刘胤记了一笔。

  刘胤的东渡,确实为羊祜减轻了不少的压力,但刘胤为何要选择在这个时候东渡,却是令羊祜百思不得其解。

  匈奴人的叛乱,对晋国的打击那是相当地沉重,作为敌对关系的蜀国,这个时候无疑是趁火打劫落井下石的好机会,如果蜀国处于同样的境地,羊祜自认为自己包括司马炎在内,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在这个时候动手,这毕竟是消灭宿敌的天赐良机。

  但刘胤似乎并没有这个念头,甚至主动地提出了停战议和,当时羊祜在函谷之时见到刘胤派来的使者,都深感莫名,尽管事后羊祜也得知北地胡人叛乱,刘胤的后方也不甚稳固,刘胤提出议和似乎也是为了消除后患。

  这后来基本上成为了晋国上下比较一致的看法,刘胤暂时没有选择东进,是因为关中后院起火,刘胤自顾不瑕,焉有余力进攻关东?

  但羊祜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,北地胡的叛乱诚然不假,但叛乱的区域局限在渭北,并未对关中构成致命的影响,刘胤放弃大好的东进机会,只为一个攘外必先安内?难道一个北地胡,要比整个中原还要大吗?以刘胤的眼光,应当不会这么短浅,放着唾手可得的天下不要,只为平定北地胡的叛乱,这确实是令羊祜有些想不通。

  而形势的发展也符合羊祜的看法,刘胤很快地平定了北地胡的叛乱,而晋国对匈奴人的叛乱却一直是束手无策,战事陷入胶着。这个时候刘胤出兵了,他并没有选择从潼关东进,直捣洛阳,而是军渡过黄河,攻打匈奴人的老巢,如此作为,更让羊祜疑惑不解。

  是刘胤要遵守双方所签订的停战协定?那纯属扯淡,这一份没有约束力的协定其实就是一纸空文,只要是符合本国的利益,顷刻间它就是废纸一张。

  难道说刘胤惧怕晋国函谷关的守军?那更是扯淡,现在晋国的兵力大部分都已经投入到了南北两线之中,几无可再调之兵,如果一定要说什么地方防御最薄弱,那无疑就是西线了,从潼关到洛阳,根本就没有多少的守备力量,如果刘胤集中十三万大军强攻函谷关的话,晋国很可能真的有亡国之虞。

  但刘胤却放弃了轻取天下的机会,选择了一个更为强大的对手,率师东渡,与匈奴人激战于并州,从客观上,帮了羊祜的一个大忙。

  刘胤究竟图的是什么?

  羊祜都无法理解刘胤的行为,他究竟是愚不可及还是智若天人,现在还无人能答复这个问题,羊祜隐隐地猜测到,或许刘胤在下一盘很大的棋,一盘旁人所看不懂的棋。(。)

  请收藏:https://m.xindd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